安全投資研究社 會議記錄
時間:2017年12月17日晚上7點
記錄:吳昀忻
洪世杰老師:
有一部影片深深映在我腦海中。它首先出現一座旋轉門,然後一群年輕人排著隊魚貫走了進去,奇怪的是,無論是多年輕、多英俊、多貎美、多有才華、多有理想的人,無一倖免,只要走進這個旋轉門,出來以後,就變成疲倦不堪、龍鍾老邁。這個旋轉門是指什麼?你第一個想到的可能就是「工作」。
根據台灣在2016年的調查,國民平均每個月生活開銷是1萬9千元 (可算2萬),法定最低工資是2萬1千元,而在勞保的退休金給付方面,平均要工作長達27.62年,勞保加勞退每個月才能領到2萬5千元左右的退休金。可是,要領這每個月2萬元的退休金當生活費,真的有這麼難嗎?真的要被工作綁住這麼久嗎?其實我們可以思考一下,有沒有可能,我們在學校畢業後能夠多賺一點、多存一點,然後就可以提早退休,能夠達到同樣的效果,即每個月至少收到2萬元以上的被動收入(不必工作就有收入)。
辦法其實是有的。
方案一是年金保險。保險公司和社會活得比個人長久,理論上保險公司應該能利用它在時間和社會分擔的優勢,設計出優良的年金保險,但由於現在利率低、政府又不出面引導,現在市面上看到的年金,多半是每月只能領少少的3500元,就要年繳12萬,20年繳240萬,且進入提領期後已繳的錢永不退還。以前則不然,有位朋友曾在20年前買到一張年金保單,年存12萬,10年後,共存120萬 (存得快的5年就可存到120萬),之後每月領回2萬元直到終身。也就是利率 20%,而且全部免稅。他每年再拿這張保單的超高報酬,轉做其他投資,買其他保險,可謂左右逢源、得心應手。如果你買到這種保單就幸福了。
買不到好保單就自力救濟吧!
方案二是利用投資工具。我們先來做個試算,假設每個月要領2萬,等於1年領24萬,如果投資在10%的年報酬率的投資工具,那也就是只要存240萬 (或者分成數筆,每筆都有10%的年報酬率),就可以達到每個月有2萬塊以上的退休金,當然要達到這個240萬的存款,做法可能因人而異,如果賺錢速度慢,每年只能夠存10萬,那就要24年才能夠退休 (差不多等於勞保),可是如果每年能夠存50萬,那不到5年就可以退休,所以,有一個重要的關鍵在於存錢的速度,存錢速度快,也就是畢業後一開始的年收入比別人高很多,而能夠每年存到50萬,那不到5年就可以有至少每個月2萬的被動收入,當然我這裡講的是,「至少」每個月須要有2萬的被動收入,來支付每個月2萬的生活開銷,如果能夠再更多一點,那當然是更好。至少存到240萬,是一個最低的底線,也是預防失業的一個安全保障,最低標準。
一個上班族,從上班的第一天開始,就應該要想到,萬一工作沒有了,怎麼辦?而且誰不能夠工作一輩子,所以從上班的第一天開始,就應該把240萬這個數字牢記在心,最好另外開一個帳戶用來累積這240萬,不可動用。存到240萬,才能夠有一個失業時的最低安全保障,即使工作沒有了,也同樣有每個月2萬塊的收入。
這個自製退休金的模式,簡單易懂,但還是有幾點問題需要克服。第1個問題就是如何快速地存到這240萬呢?要達到這個240萬,速度當然越快越好。但如果是每個月只有2萬3萬的薪水,是很難的,因為還要扣掉房租、生活費,每年可能10萬都存不到,我們剛講過每年存10萬,還要24年才能達到240萬,如果10萬都存不到的話,可以說是遙遙無期了,所以,想要快速退休的話,最好能夠每個月賺5萬以上,存3萬~5萬,可以考慮轉職到高薪的科技業、外商公司、加班、升主管、或接案兼職、創業,或是做銷售員,現在有很多的公司都需要銷售員,銷售員是按照業績來給付報酬,業績越好,收入就越高。當然也要看你的口才和個性是否適合。
第2個問題就是,存到240萬後,每個月被動收入2萬的前提,必須要有一個每年獲利10%的投資工具,到哪裡去找這樣的投資工具呢?
我們攤開現有的投資工具箱,
1. 銀行利息
現在是很難的,過去雖然曾經有過10%的高利率,可是現在來講1%、2%可能會維持非常長的一段時間。
2.房地產
房地產的租金收入,在過去房價低的時候,有可能達到每年10%,但現在房價高漲,可能2%都不到,然而租金有個好處就是說,它可隨經濟和利用方式而調漲,而且房價長期最終還是會上漲,可以和銀行談以房養老的專案,所以雖然現在房租的報酬率不到2%,但是如果貸款一半、房價上漲1倍,也相當於固定獲利10%領20年的效果。而且租金的收入很確定,可用於支付貸款利息。但缺點就是昂貴且流動性不高,臨時需要錢時不易賣到好價。
3.基金
不管是在銀行,或是跟保險公司,或是跟證券公司買的基金,或是在證券交易所買的ETF,這樣的基金是不是可以達到每年獲利10%呢?
(1)債券型基金或ETF:
以目前來看,即使是高收益債,平均殖利率也不過5%、6%,而且還不能保息保本,(如果長期持有增值而市價殖利率不變、或買在大跌後的低點,高收益債可以達到10%,但風險大於全球債券)。如果是買全球債券,且基金公司夠盡責的話,應該長期最終會上漲,所以如果20年間定期定額買進理論上應不致於賠錢,但要用錢時能賺多少,就看個人運氣,因還要看匯率、金融市場波動、和基金經理人的功力。
(2)股票型基金或ETF:
股票型基金,因為配發股利很少,像ETF也很少配發股利,而且股票型基金他沒有辦法達到每年固定漲10%,可能有的年度是虧損50%,有的年度漲100%,波動很大,雖然有統計說,長期來講,股票每年報酬率有10%,但是那是指,以多頭期20年的漲幅,換算成年化的每年報酬率,一種理想化的一種事後平均值,但實際上,並沒有這樣子的一個股票型基金,能夠保證要用錢時不賠,或每年都漲10%。而且股市泡沫,是央行用來保成長抗失業的炒作工具,崩盤是無可避免,難保要用錢時剛好遇到大股災,其實出場時能賺多少,就看個人運氣和技術,所以一般不建議上班族把全部積蓄都放股票型基金,正常以1/4左右為宜。
另有平衡混合股債型的基金,只是減少波動,可以視為高收益債券型基金。
4.股票
雖然股票差異很大,但是股票有一個最大好處就是,它如果是穩定增長、治理經營很好的信譽公司,有穩賺的商業模式,就能夠穩定的每年固定獲利10%以上。因為公司賺行銷的錢,會比賺金融起伏不定的錢容易,這就像集體開店創業一樣。所以就個別公司來看,是有可能達到每年獲利10%以上,而且沒有虧損,所以就穩定性來講,選擇績優的好股票,才是做為退休金管理的最好的工具。當然也不要只買一家個股,可分散在5~10家。
接下來,我想就基金和個別股票,來做一個比較。因為新聞媒體常常推薦說,基金才是最好的退休金管理工具,因為基金不是只有買一支股票,它是買好幾支股票,而且是由專業經理人管理,而且也可以用很少錢來買到最小的單位數,可以攤平降低成本等等。甚至於很多公司和政府的退休金帳戶也都是買基金,似乎買基金是退休金管理的唯一選擇。
但另外也有一派主張說,股票會配發足夠多的股利,而且如果公司經營很單純透明,穩賺不賠,例如中華電信、統一超商,它的獲利也是確實可靠的,比基金的波動起伏來講,更為可靠。
到底應該選擇個股還是基金,作為我們退休金管理工具呢?這240萬到底是要買基金還是買個股呢?
就退休金管理來講,我不認為基金是個很好的退休金投資工具 (如果只能買基金,則債券型優於股票型),因為如果要讓這240萬產生至少每年固定24萬的現金流,個股至少還領得到股利當生活費,來替代我們萬一失業之後的所得,然而,股票型基金顯然是達不到的,而債券型基金雖理論上可以做到,但取決於基金經理人的功力,多少看你的運氣,運作也不是很單純透明 (若要買,最好是分散放在幾家大型基金公司)。另外,基金它受到國際金融情勢的影響很大,什麼時候會漲,什麼時候會跌,即使是財金專家也不能保證,更何況是一般的人呢?你如何保證需要用錢時不會剛好遇到大災難呢?
以下我就列出,基金拿來當退休金工具的一些問題,
1.匯率
如果投資本國以外的金融市場,不管是用本國幣計價或外幣計價,多少都會受到匯率的影響,如果美國股市是漲的,但是美元是貶值的,那這樣就是看的到吃不到。
2.結構性
有的市場結構是很安定的,的確能夠期待他會上漲,但有的市場不安定,但我們又看不出來,歧路亡羊,結果就會招致嚴重的虧損,我們存240萬很辛苦才存到,如果一下子虧損掉了,或被套牢很久才回來,那就沒有辦法達到我們退休的目的。
3.崩盤
基金有時候會崩盤得很深很久很嚴重,尤其是股票型基金,跌的幅度很深(淨值剩1/4都不足為奇),而且虧損期間很長,雖然可以繼續加買來分攤成本,但問題是存到這240萬就是希望他能夠馬上開始為我們賺生活費,如果賺不到錢或反而遇到崩盤大賠,那繼續再買有什麼用呢?等到它有獲利的時候,可能是10幾年以後了。
4.類股輪動
曾經有一個朋友買基金,從開始買進到最後結束虧損回復原有的本金,竟然要花19年,這就是因為他買的一支基金剛好在高檔,結果崩下來以後雖然景氣有回升,可是回升漲的都是別家基金的別家類股,結果他原先買的基金類股,在這一波的景氣當中沒有漲回來,接著又再遇到新一波不景氣,結果到第19年才回來。這樣子也沒辦法達到存240萬每年領24萬的目的。
5.國際情勢
誰都很難擔保說,會不會來一個金融危機,或是大地震、或是世界大戰,如果我們把辛苦存到的錢,拿來買基金,還冒這樣的風險,那就太危險了。
6.泡沫化
因為中央銀行為了要維持世界經濟的穩定,避免通貨緊縮,所以中央銀行都希望通貨膨脹、股市長紅,對於股市的泡沫化,置之不理,所以股市常常出現泡沫化情況,看起來在上漲,事實上只是金錢遊戲,這時候如果貿然投入的話,就有前面講的19年後才結束虧損的情況,但若不買,這種泡沫化又可能維持很長的時間,例如2008年到2017年,這波泡沫可能達到10幾年之久,所以買也不是,不買也不是。
7.意外
我們退休金就是希望能夠有穩定的收入,每年都能夠有10%現金進來,可是股票型基金卻是充滿了新局意外。即使是債券型基金,由於有匯率和波動的因素,也是會有意外的發生,只是波動較小,長期填補機率較高而已,連每年賺賠都很難掌握,更遑論10%現金當生活費。
8.時程
尤其是股票型基金,它上漲的時程很難掌握,何時起漲,漲多久、何時起跌、跌多深、何時崩盤,都非常不定,可能今年是上漲的,隔年是下跌的,下跌的幅度有可能淺有可能深,看到漲時進場後,它反而下跌來整你,你出場後,它才大漲讓你望塵莫及。
9.反應不及
當我們發現他下跌時,總想說他可能會再上漲回來,但有可能持續下跌,那我們變成面對兩難的抉擇,要停損還是冒險繼續放,甚至當我們開始感覺不對要做反應的時候,就有了10%-20%的虧損。
10.觀察期
觀察的時候可能基金就漲完了,或是就下跌了,等到我們再進場可能就沒有什麼空間。
11.進場時間
進場時間也不容易掌握,雖然說可以分批定期定額的進場,但是定期定額的進場,也會使報酬變得不確定。到底何時進場才能夠賺錢,能夠賺多少,都不能掌握。
12.停利
到底漲多少要停利呢?不停利也是不對的,因為我們退休金投資就是要有現金流進來,如果不停利的話,可能連帳面上的獲利也會消失,只有停利才能夠化為現金,維持我們的生活所需。
13.停損
到底要跌多少停損呢?停損也是一個問題,如果停損2-3次,我們的240萬可能就減為不到200萬了。
所以,我必須提醒你,基金能夠達到的現金流效益其實不高,難以讓我們好不容易存到的240萬,儘快轉化成穩定的每年24萬現金流,來支付我們的生活所需。其實,基金的主要用處,是做為附加。而非主打,是給40歲以下的人,把基金拿來當20年後的增值,(但領了就不要再投入了,以免又再卡20年),或是當作給孩子的遺產,例如孩子出生後就買進基金放到他20歲讀大學時,(這期間賺賠都不管它),這倒是很適合的。
既是如此,你或許會問,如何用個別股票來創造現金流呢?這裡講的個股是指已經有很好的商業模式,能夠穩定地獲利,甚至提高公司獲利的股票,不是那種年年虧損,快要下市;也不是描繪很好的未來前景,但目前還在努力轉型,沒有辦法產生現金流;也不是媒體炒作,暴漲暴跌的那種飆股。
我們這裡講的,能夠使我們有每年固定獲利10%的股票,比較像是中華電信那樣子的股票,它可能現在股價沒什麼漲跌,但是它能夠穩定配發現金股利,當然如果他的每股盈餘有提高,它的股價也會上漲,可是不至於泡沫或是被媒體炒作太厲害,而使股價暴漲暴跌。
其實在美國也有類似中華電信這樣的公司,他們知道自己公司很適合投資人做退休金規劃,所以還提供投資人一些優惠的購買方案,就跟買基金一樣地定期定額來購買。現在台灣也有定期定額存股的制度,所以像這種,存股領股利的好公司,能夠提供至少每年穩定的現金流入,才是適合我們做為替代薪水收入的一個被動收入來源。
接下來可能就是要來探討一下,像這樣子能夠每年產生現金流入的公司,是什麼樣的型態,是長什麼樣子?
公司要能夠每年產生穩定的現金流,必須要有長期客戶供應現金,使它能每年產生利潤,最好是利潤越來越多,所以我們必須要確定是哪個產業,它是有穩定利潤的現金流,而且能夠長期、大量、確定、不斷重複這樣的現金流,例如剛剛提到的中華電信,它就是因為有獨佔的特性,你我這些長期客戶不斷供應現金,所以才能夠達到每年都有穩定獲利的效果。
類似中華電信的公司還有不少,在每年人們食衣住行育樂醫療...各方面的支出,這些支出都流到哪裡去呢?還有政府每年都會有貨幣供給,釋放大量貨幣,這些貨幣都流到哪裡去呢?美國的投資家李維,就曾經提過,想要投資,就要先了解,到底這些支出、這些貨幣都流到哪裡去,是誰把這些錢領走了?這些錢被誰收走了?
人們之所以會付錢,是因為公司解決他們的問題,所以,客戶別無選擇的、能夠唯一解決問題的公司,就是能穩定收入的公司。
另外我們可以看財報收入的比較,看現在這些公司當中,誰才是越賺越多的賺錢大王。我們通常都是以ROE,也就是股東權益報酬率來看。股東權益報酬率就是稅後的盈餘除以每股的淨值,也就是說他每一塊錢的資本能夠帶來多少的獲利,如果ROE是10%,意思就是說他10塊錢的投資可以創造1塊錢的收入,如果他的ROE是每年越來越高,或是每年都在10%的高水準之上,居高不下,再看它的年報說明這些錢是怎麼來的,以確認這家公司的確有占據到區隔客戶每年的支出流,還要再去研究,它是不是可以完整解決區隔客戶的問題,而受到區隔客戶習慣性的使用愛用,不致流失,另外也要看區隔客戶的需求人口、需求量是不是有增加趨勢。
在以前講到最會賺錢公司,首先都會講到國泰人壽,因為保險這東西是需要牌照的,它具有寡占性,而且在早期因為保險觀念沒有普及,所以有買保險的人很少,可是隨著人們教育和生活改善,對於風險意識提高,再加上政府的提倡,所以需要保險的人口就越來越多,因為想要買保險的人很多,能夠提供保單的就這麼幾家,而國泰人壽又是龍頭,所以國泰人壽非常賺錢。大家如果還記得,台股第一次上萬點的時候,是在1990年的時候,那時候國泰人壽飆到上千塊,因為它非常有成長性,它派很多業務員去幫他收錢,大量地收到保費收入,再拿去投資房地產,房地產又大量增值,所以可以說是如日中天,財源廣進。如果是有業務員幫它行銷的公司,而且這個產品需求人口又是呈現一個從無到有的增長趨勢,那這家公司每年越賺越多錢,就很正常。因為需求的人口在增加,又有業務員像採果人一樣去採果子,越賺越多是理所當然的。
另外還有一種是像收費站那種的,收費站一定會有車子經過,只要他收費站開得越多,它就能收到更多錢,像便利商店就類似收費站,它每年每多設一個點就能夠多賺錢,不能賺錢就撤銷這個據點,而它如果每個據點都能夠幫他產生現金流的話,就像水管愈來愈粗,那現金流就會越來越大,
客戶關係也很重要,一家公司能夠長期穩定賺到錢,是因為客戶沒有流失,因為客戶不採用其他競爭者的產品,只買這家公司的產品,所以我們要看客戶與這家公司的關係是不是非常緊密,例如國泰人壽,因為它是要簽契約的,如果解約的話,客戶會遭受損失,會有很大的契約轉換成本,所以保險它成功地把客戶關係緊緊抓住。
而便利商店也是這樣子,因為便利商店就在住家附近,便利商店之間也不會距離太近,否則兩家將虧損,所以每個便利商店就好像對它方圓幾公尺內居民的收費站一樣,客戶關係非常穩固,因為客戶希望能夠就近便利來買到他需要的用品。
或許我們有看到這家公司每年都能穩定賺錢,甚至越賺越多,的確有占據到每年客戶在日常生活的支出流,但我們又會碰到第2個問題,就是它的股價如果太高的話,即使有現金流進來,但還是不能達到10%,最好是我們能低價買入,與它每年的配息比起來,可以達到10%的股利率,甚至更高。
但這是可遇不可求的,因為好東西很快就會有人搶著買,而且有時候公司它可能有賺到錢,但公司因為要把獲利留在公司裡面做業務推廣,所以它股利不會發這麼多,有可能每股盈餘2塊,他才發1塊,這樣我們可能沒有辦法有10%的殖利率。
不過如果他是一家有穩定收入而且越賺越多的好公司,他把配股利之外的錢留在公司裡面,也會使得他的淨值增長,而且以增長後的淨值再乘以10%的ROE,就會使它未來的每股盈餘又上漲,每股盈餘增加的話,每年配的股利也會越來越多,即使現在沒有達到10%的殖利率,總有一天他的每股盈餘和淨值翻倍,也會使它的股價翻倍上漲。所以如果有這種ROE高,或是ROE一直在成長,能夠期待未來會成長的公司,價格若買在淨值價以下,例如淨值是20塊,如果是買在20塊以下,那也可以接近將來能夠達到每年10%的殖利率。雖然剛開始的殖利率比較少,可能只有5%,但因為每股盈餘能夠成長的關係,未來就可以達到10%以上。
一般我們買股票,除非是很幸運遇到股市大崩盤,而有10%的殖利率,否則一般來講大部分看到是5%的殖利率,因為以市場來講,超過5%就會吸引投資人買進,而價格上漲會使殖利率下降到低於5%,低於5%就會有投資人覺得太貴而賣股票,因而使股票殖利率平均而言都在5%。
即使如此也沒關係,只要我們觀察他的ROE是10%以上或是會成長的,將來必定能夠使他的每股盈餘上漲,使他的淨值上漲,雖然以現在的股利和現在的成本價得到5%,再過個幾年以後股利增加,但成本一樣,就能夠達到10%殖利率的效果,這種方式應該是比較容易入手的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歡迎回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