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洪世杰專欄】現金流結構:工作5年賺夠退休金 ~ 洪世杰博士


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,晝夜思想,這人便為有福!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,按時候結果子,葉子也不枯乾... ~ 聖經詩篇1:1-4

有一部影片深深映在我腦海中。它的畫面首先出現一座旋轉門,然後一群年輕人排著隊魚貫走了進去,奇怪的是,無論是多年輕、多英俊、多貎美、多有才華、多有理想的年輕人,無一倖免,只要走進這個旋轉門,出來以後,全都變成了憔悴不堪、龍鍾老邁,才恍然驚覺青春已經永逝了。這個旋轉門是指什麼?你第一個想到的可能就是「工作」。
根據台灣在2016年的調查,國民平均每個月生活開銷是1萬9千元 (可算2萬),法定最低工資是2萬1千元,而在勞保的退休金給付方面,平均要工作長達27.62年,勞保加勞退每個月才能領到2萬5千元左右的退休金。可是,要領這每個月2萬元的退休金當生活費,真的有這麼難嗎?真的要被工作綁住這麼久嗎?我們可以思考一下,有沒有可能,我們在學校畢業後能夠多賺一點、多存一點,然後就可以提早退休,能夠達到同樣的效果,即每個月至少收到2萬元以上的被動收入(不必工作就有收入)。

辦法其實是有的。
方案一是年金保險。保險公司和社會活得比個人長久,理論上保險公司應該能利用它在時間和社會分擔的優勢,設計出優良的年金保險,但由於現在利率低、政府又不出面引導,現在市面上看到的年金,多半是每月只能領少少的3500元,就要年繳12萬,20年繳240萬,且進入提領期後已繳的錢永不退還 (有保證期間或金額做彌補),保戶領少繳多,不啻是當呆戶。
以前則不然,有位朋友曾在20年前買到一張年金保單,年存12萬,10年後,共存120萬(存得快的5年就可存到120萬),之後每月領回2萬元直到終身 (活愈久領愈多)。也就是利率 20%,而且全部免稅。他每年再拿這張保單的超高報酬,轉做其他投資,買其他保險,可謂左右逢源、得心應手。如果你買到這種保單就幸福了。
買不到好保單就自力救濟吧!
方案二是利用投資工具。我們先來做個試算,假設每個月要領2萬,等於1年領24萬,如果投資在10%的年報酬率的投資工具,那也就是只要存240萬 (或者分成數筆,每筆都有10%的年報酬率),就可以達到每個月有2萬塊以上的退休金,當然要達到這個240萬的存款,做法可能因人而異,如果賺錢速度慢,每年只能夠存10萬,那就要24年才能夠退休 (差不多等於勞保),可是如果每年能夠存50萬,那不到5年就可以退休,所以,有一個重要的關鍵在於存錢的速度,存錢速度快,也就是畢業後一開始的年收入比別人高很多,而能夠每年存到50萬,那不到5年就可以有至少每個月2萬的被動收入,當然我這裡講的是,「至少」每個月須要有2萬的被動收入,來支付每個月2萬的生活開銷,如果能夠再更多一點,那當然是更好。至少存到240萬,是一個最低的底線,也是預防失業的一個安全保障,最低標準。(若你每月生活開銷3萬,那麼保障資產目標應是3*12*10=360萬,以此類推)

一個上班族,從上班的第一天開始,就應該要想到,萬一工作沒有了,怎麼辦?而且誰也不能夠工作一輩子,所以從上班的第一天開始,就應該把240萬這個數字牢記在心,最好另外開一個帳戶用來累積這240萬,嚴守紀律不可動用。存到240萬,才能夠有一個失業時的最低安全保障,即使工作沒有了,也同樣有每個月2萬塊的收入。而且,有了這筆現金流加現有工作收入,要再累積到500萬就會更快。
這個自製退休金的模式,簡單易懂,但還是有幾點問題需要克服。
第1個問題是,如何快速地存到這240萬呢?(不一定是存錢。看到好機會分批存股也算) 要達到這個240萬,速度當然越快越好。但如果每個月只能存幾千元,每年可能10萬都存不到。我們剛講過每年存10萬,還要24年才能達到240萬,如果每年連10萬都存不到的話,可以說是遙遙無期了。在現代社會,專心幾年衝刺高薪拉高存款,而提早存到第一桶金,晉身資產階級,會遠遠優於一直低薪窮忙存不到錢。我曾看過一篇報導,是說有一個年輕人在台灣上班存不到錢,後來外派到越南,月薪4萬,包食宿,一年竟可存到45萬,加年終獎金,5年就可順利存到240萬退休金!所以,想要快速退休的話,最好能夠每個月存3萬~4萬,一般會考慮轉職到高薪的科技業、金融業、外商公司、本國公司外派到國外、加班、升主管、或接案兼職、創業,或是做銷售員,現在有很多的公司都需要銷售員,銷售員是按照業績來給付報酬,業績越好,收入就越高。當然也要看你的人脈、口才、技術和個性是否適合。這裏提供你一個評估職業的方法,儲蓄/支出倍數:總儲蓄(或總資產)是每年支出的幾倍,收入若全靠薪資所得,這個倍數最好是大於2,愈接近10愈好。如果是10倍,表示資產每年10%的收益就足以應付生活費,那就不必上班了。我曾認識一位竹科工程師,他每年收入就有240萬,若他每年和普通人一樣花24萬,他只要工作一年多就可退休了。
另外,我必須提醒你,有研究指出,沉迷電視、網路遊戲、或影集會使人變窮,因為被動等待、被動連續接收大量訊息、時間零碎化,會無形中徒然消耗許多寶費時間和精力,卻無法使人有長進,還不如拿這些時間來衝刺高收入,提早退休。

第2個問題就是,存到240萬後,每個月被動收入2萬的前提,必須要找到一個每年獲利10%的投資工具 (就像為孩子找保姆一樣),請注意,這現金流不一定是傳統的直接領股利或利息,即使是不配息的投資工具,也可採「淨值-配息分離原則」,把自己當成一家公司,一方面實現財富淨值的效率提昇,另一方面自己配息給自己,或者說是抽淨值稅。當然也可以部分採自己配息,部分採傳統領股利或利息的方式來支付生活費。
可是,要到哪裡去找這樣的投資工具呢?
讓我們攤開現有的投資工具箱,
1. 銀行利息
現在是很難的,台灣過去雖然曾經有過18%的高利率,可是現在來講1%、2%可能會維持非常長的一段時間。
2.房地產
房地產的租金報酬率,在過去房價低的時候,有可能達到每年10%,但現在房價高漲,租金報酬率可能2%都不到。然而租金有個好處就是說,它的收入很確定,可用於支付貸款利息,也可隨經濟和利用方式而調漲,而且好地段的房價長期最終還是會上漲,可以和銀行談以房養老的退休專案。雖然現在房租的報酬率不到2%,但是如果貸款一半、房價上漲1倍,也相當於固定獲利10%領20年的效果。另外,因為房地產可貸款,若自備20%買到房子,只要能在房價漲20%以上賣掉,本金就翻一倍,以本金50萬,翻2次就變成200萬。這也是為何很多人熱衷房地產投資的原因。但房地產缺點就是昂貴且流動性不高,交易成本及稅額高,法律複雜,臨時需要錢時不易賣到好價,若不小心買太貴、買到問題屋,或付不出貸款本息,可能被法拍斷頭,會賠上百萬。
3.基金
不管是在銀行,或是跟保險公司,或是跟證券公司買的基金,或是在證券交易所買的ETF,這樣的基金是不是可以達到每年獲利10%呢?
(1)債券型基金或債券型ETF:
以目前來看,即使是高收益債,平均殖利率也不過5%、6%,而且還不能保息保本,(如果長期持有增值而後市價殖利率有5%、或買在大跌後的低點,以成本價計,高收益債可以達到10%以上。或利用高息貨幣和匯率操作,也可以達到10%以上。另也有人用債券型基金配息買個股或股票型基金。這些都幾乎免稅)。美國公債、投資級債券、房貸或擔保債券、全球優質債券等較能保本,殖利率約3%~5%,如果是買這些債券,且基金公司夠盡責的話,累積淨值應該長期最終會上漲,所以如果20年間定期定額買進理論上應不致於賠錢,但要用錢時能賺多少,就看個人運氣,因還要看匯率、金融市場波動、和基金經理人的功力。
(2)股票型基金或股票型ETF:
資料來源: Moneydj
股票型基金,配發股利很少,甚至不配股利 (即使ETF也配發股利很少),而且股票型基金他沒有辦法達到每年固定漲10%,可能有的年度是虧損50%,有的年度漲100%,不穩定、且波動很大。雖然有統計說,長期來講,股票每年報酬率有10%,但是那是指,20年放著不能動用,以多頭期20年的漲幅,換算成年化的每年報酬率,一種理想化的一種事後平均值,但實際上,並沒有這樣子的一個股票型基金,能夠保證要用錢時不賠,或隨便買就每年都漲10%。而且股市泡沫,是央行用來保成長抗失業的炒作工具,泡沫與崩盤是無可避免,難保要用錢時不會剛好遇到大股災,(例如生不逢時,有錢進場時正好遇到10年或20年的至高點,而5年後就要用錢),其實股票型基金出場時能賺多少,就看個人運氣和技術,所以一般不建議上班族把全部積蓄都放股票型基金,它是屬於零存整付的概念,在現金流方面只能當副餐,正常配置以1/2左右為宜。也有人用債券型基金配息來買股票型基金。而且最好是買ETF (因標的物本益比明確,有槓桿,且交易成本低),在低於歷史平均本益比時買進。
另有平衡混合股債型的基金,只是減少波動,可以視為高收益債券型基金。
4.個別債券
為避免滙率風險,可選擇台灣公司債、銀行債,利率約4%,或台灣政府公債,利率約2%。單筆需10萬以上。若非持有到到期日,中途在市場變現可能會有本金損失。且它通常是無擔保債券,公司若破產也會有本金損失。另外,可轉換公司債,可以在某特定價格轉換為股票。
5.個別股票
股票其實是一種結盟關係的憑證,股價是為這種結盟所付的代價,就類似會員費,所以公司領導人好壞至關重要。雖然個別股票差異很大,但是它有一個最大好處就是,它如果是穩定增長、領導人治理經營很好的信譽公司,有穩賺的商業模式與制度,就能夠穩定的每年固定獲利10%以上,甚至翻倍成長。因為公司賺行銷的錢,會比賺金融起伏不定的錢還容易,你和它結盟,就像是集體開店創業一樣。據統計,平均股東權益報酬率達10%以上的台灣股票約有500家左右,並不難達成。所以就個別公司來看,是很有機會達到每年獲利10%以上,而且沒有虧損,所以就穩定性來講,選擇績優的好股票,才是做為退休金管理的最好的工具。當然也不要只買一家個股,為減少風險,可利用整股或零股擇優分散在50家以內。

接下來,我想就基金和個別股票,來做一個比較。因為新聞媒體常常推薦說,基金才是最好的退休金管理工具,因為基金不是只有買一支股票,而是買好幾支股票,而且是由專業經理人管理,而且也可以用很少錢來買到最小的單位數,可以攤平降低成本等等。甚至於很多公司和政府的退休金帳戶也都是買基金,似乎買基金才是退休金管理的唯一選擇。
但另外也有一派主張說,股票會配發足夠多的股利和增值,而且如果公司經營很單純透明,符合趨勢,贏得區隔客戶唯一愛用重用,穩賺不賠,例如中華電信、統一超商,它的獲利也是確實可靠的,比起基金的波動起伏來講,更為可靠。

到底應該選擇個股還是基金,作為我們退休金管理工具呢?這240萬到底應該買基金還是買個股呢?

就上班族退休金管理來講,如果只能買基金,則債券型搭配股票型方為上策,而如果要讓這240萬儘快產生至少每年固定24萬的現金流,個股至少還領得到股利當生活費,來替代我們萬一失業之後的所得,然而,股票型基金顯然是達不到的,而債券型基金雖理論上可以做到,但配息可能不夠,需搭配股票型,且取決於基金經理人的功力,能賺多少看你的運氣,運作也不是很單純透明 (若要買,最好是分散放在幾家大型基金公司)。另外,基金它受到國際金融政經情勢及匯率的影響很大,什麼時候會漲,什麼時候會跌,即使是財金專家也不能保證,更何況是一般的人呢?這樣如何保證每年固定賺到10%以上?你如何保證需要用錢時不會剛好遇到大災難呢?這至少需要較高階的技術才辦得到。
以下我就列出,基金拿來當退休金工具的一些問題,

1.相對報酬
生活費是需要無論景氣好壞,都要有絕對基本報酬,個股很容易可以做到。例如在2008-2009年全球金融海嘯期間,基金大賠,很多基金淨值虧損剩1/4,但台灣上市公司約有500家淨值是增加的,課稅後還有盈餘配給股東。因為基金是「相對報酬」,即只要相對不比大盤差,就可以「大盤跌」做為虧損的正當理由。這是基金最大問題。
2.匯率
如果投資本國以外的金融市場,不管是用本國幣計價或外幣計價,多少都會受到匯率的影響,例如某個美元計價的基金是漲的,但是美元對台幣是貶值的,這樣就看得到吃不到。
3.結構
有的市場結構是很安定的,的確能夠期待它會上漲,但有的市場不安定、暴漲暴跌,或是慣性結構發生改變,但我們又看不出來,歧路亡羊,結果就會招致嚴重的虧損,我們存240萬很辛苦才存到,如果一下子虧損掉了,或被套牢很久才回來,怎麼辦?那就沒有辦法達到我們退休的目的了。
4.崩盤
基金有時候會崩盤得很深很久很嚴重,尤其是股票型基金,跌的幅度很深(淨值剩1/4都不足為奇),而且虧損期間很長,雖然可以繼續加買來分攤成本,但問題是存到這240萬就是希望它能夠馬上開始為我們賺生活費,如果賺不到錢或反而遇到崩盤大賠,那繼續再買有什麼用呢?等到它有獲利的時候,可能是10幾年以後了。
5.類股輪動
曾經有一個朋友買基金,從開始買進到最後結束虧損回復原有的本金,竟然要花19年,這就是因為他買的一支基金剛好在高檔,結果崩下來以後雖然景氣有回升,可是回升漲的都是別家基金的別家類股,結果他原先買的基金類股,在這一波的景氣當中沒有漲回來,接著又再遇到新一波不景氣,結果到第19年才回復。這樣子也沒辦法達到存240萬每年領24萬的目的。
6.國際情勢
誰都很難擔保說,今年會不會來一個金融危機,或是大地震、或是世界大戰,如果我們把辛苦存到的錢,拿來買基金,還冒這樣的風險,那就太危險了。
7.泡沫化
因為中央銀行為了要維持世界經濟的穩定,避免通貨緊縮,所以中央銀行都希望通貨膨脹、股市長紅,對於股市的泡沫化,置之不理,所以股市常常出現泡沫化情況,看起來在上漲,事實上只是金錢遊戲,這時候如果貿然投入的話,就有前面講的19年後才結束虧損的情況,但若不買,這種泡沫化又可能維持很長的時間,例如2008年到2017年,這波泡沫可能達到10幾年之久,所以買也不是,不買也不是。
8.意外
我們退休金就是希望能夠有穩定的收入,每年都能夠有10%現金進來 ,可是基金卻是充滿了新局意外,缺乏重複性。即使是債券型基金,由於有匯率和波動的因素,也是會有意外的發生,只是波動較小,長期填補機率較高而已,連每年賺賠都很難掌握,更遑論領固定10%現金當生活費。
9.時程
尤其是股票型基金,它上漲的時程很難掌握,何時起漲,漲多久、何時起跌、跌多深、何時崩盤、何時復原,都非常捉摸不定、難以類推,可能今年是上漲的,隔年卻是下跌的,下跌的幅度有可能淺有可能深,看到漲時進場後,它反而下跌來整你,你停損出場後,它才大漲讓你望塵莫及。
10.反應不及
當我們發現它下跌時,總想說它可能會再上漲回來,但它卻持續下跌,那我們變成面對兩難的抉擇,要停損還是冒險繼續放,甚至當我們開始感覺不對要做反應的時候,就有了10%-20%的虧損。
11.觀察期
觀察的時候可能基金就漲完了,或是就下跌了,等到我們再進場可能就沒有什麼空間。
12.進場時間
進場時間也不容易掌握,雖然說可以分批定期定額的進場,但是定期定額的進場,也會使報酬變得不確定。到底何時進場才能夠賺錢,能夠賺多少,都不能掌握。
13.停利
到底漲多少要停利呢?不停利也是不對的,因為我們退休金投資就是要有現金流進來,如果不停利的話,可能連帳面上的獲利也會消失,只有停利才能夠化為現金,維持我們的生活所需。
14.停損
要不要停損?要跌多少停損呢?停損也是一個問題,不停損當然是有危險,但如果停損2-3次,我們辛苦存的240萬可能就減為剩100多萬了,如何能馬上再賺回那賠掉的100萬呢?基本上,對資本有限的小資族而言,停損也是燒光資本的元兇之一,所以對上班小資族的最佳方案,應是慎選「不需要 」停損的投資標的 (是不需要,不是不要),當時間的朋友,拉長時間,讓時間化解僵局。
15. 成本價與目標價
想要有報酬,必須先掌握成本價與目標價,可是股票型基金成本價與目標價都很難控管,要有穩定利潤很難。

所以,我必須提醒你,對上班族而言,股票型基金能夠達到的每年固定現金流效益很有限,至少是有難度、需要較高階技術,難以讓一般人好不容易存到的240萬,儘快簡易轉化成穩定的每年24萬現金流,來支付其生活所需。其實,股票型基金的主要用處,是當零食,而非正餐。它的走勢圖包含了複雜碎形、隨機不定、模糊、測不準,跌幅的深與久都不可掌握,何時翻倍也不知道,切勿輕信它的目前走勢,以免造成資本縮水。對一般人而言,它主要是給45歲以下的人 (假設65歲退休),20年間定期不定額逢低投入,目標放在20年後的增值,(也可以是以息養股,能賺倍回本先取本,以免大錢又再被卡數年,若尚未回本就繼續以息養股,學愚公移山),或是當作給孩子的遺產,例如孩子出生後就定期不定額逢低買進基金,放到他20歲讀大學時,(這期間賺賠都不管它),這倒是很適合的,就像是「零存整付」的20年定存或保單。我必須說,股票型基金的獲利,相當大一部份取決於投資者的知識技術方法。另外,債券型基金,則最好有夠多夠久的配息率來彌補匯率及市場的波動。也有人建議用債券型基金配息來買個股或股票型基金。我的基本原則,就是「以碎治碎,以整治整」。

事實既是如此,我們就必須重視個別績優股票這個選項了。投資個股,只要留心每年找10%以上殖利率的好公司來存股,若股價上漲一倍則取本留半,若股價不漲則靠股利也能回本,這真的單純安全多了。但你或許會問,如何用個別股票來創造足夠的現金流呢?
這裡講的個股,是指有其他法人大股東把關監督 (例如證交所編公司治理指數成份股、MSCI成份股、或其關係企業),人才匯聚,照顧股東利益,努力擴張,不斷改進效率,研發服務導向,能加價加量,如手臂愈來愈粗壯、力氣愈來愈大,有先進的贏家商業模式,有類似像提神飲料那種,區隔客戶喝了還會想喝,多多益善,永不飽足的、重複消耗的產品或服務,即使不景氣也照樣賺錢,能夠穩定獲利,進而獲利翻倍的股票。最好還有相當的土地資產做擔保,而不是像那些惡意掏空、欺騙大眾,或鬼混打架、年年虧損,瀕臨破產的公司;也不是描繪很好的未來前景,但目前還在轉型,沒辦法產生盈餘現金流;也不是媒體炒作,暴漲暴跌的那種飆股。須注意的重點是,投資在能加價而好做的生意和土地資產才能保本,立於不敗之地。
我們這裡講的,能夠使我們每年固定獲利10%以上的股票,比較像是中華電信那樣子的股票,它可能現在股價沒什麼漲跌,但是它有加價能力,能夠穩定配發現金股利,當然如果他的每股盈餘有提高,它的股價也會上漲,但不至於泡沫或是被媒體炒作太厲害,而使股價暴漲暴跌。
其實在美國也有類似中華電信這樣的公司,他們知道自己公司很適合投資人做退休金規劃,所以還提供投資人一些優惠的購買方案,就跟買基金一樣地定期定額來購買。現在台灣也有定期定額存股的制度,所以像這種,存股領股利的好公司,能夠提供至少每年穩定的現金流入,才是適合我們做為替代薪水收入的一個被動收入來源。

接下來,我要來探討一下,像這樣子能夠每年產生現金流入的好公司,是什麼樣的型態,是長什麼樣子?
如果把一家公司看成一個人,這個人在不增資的情況下,改善運用他的人脈、資產組合、機器設備等所賺到的利潤愈多,這個人的身價就愈高。公司要能夠每年產生穩定或擴大的現金流,首先須有長期愛用的忠誠客戶供應現金,使它能每年產生利潤,甚至最好是效率改善、利潤越來越多,所以我們必須要確定是哪個產業,它是有穩定利潤的現金流,而且是能夠長期、擴大、增長、大量、確定、不斷重複的耗材或服務這樣的現金流,例如我剛剛提到的中華電信,它就是因為在通訊服務有獨佔的特性,你我這些長期客戶不斷供應現金,所以才能夠達到每年都有穩定獲利的效果,這就是我講的現金流結構。
這裏要請你注意,現金流和現金袋的差別。現金流是不請自來、有活水泉源,源源不絕、生生不息、看不到盡頭的概念,然而現金袋則是有盡頭,如果不儲蓄投資,光靠領工資,例如一位年輕人,20-30幾歲時月薪可能是3萬,逐漸加薪升職,到中年40歲成為5萬,但好景不常,50幾歲被裁員,中年轉職就只能賺到月薪3萬,一直到70幾歲不能工作了,當然就沒錢了,這還是最好的情況,若有重病、重傷、或找不到合適工作,就會更早離開職場。青春有限,這樣從一開始就看到盡頭,這個稱做現金袋,而非現金流。現金袋只能暫時應急,絕非長久之計。我特別講這個例子,也是要讓你覺悟,光靠領工資賺錢是沒有前途的,確實是沒有前途的 (嘆)。

話說回來,類似中華電信的現金流公司還有不少,在每年人們食衣住行育樂醫療...各方面的支出,這些支出都流到哪裡去了?還有政府每年都會有貨幣供給,釋放大量貨幣,這些貨幣都流到哪裡去了呢?美國的投資家李維,就曾經提過,想要投資,就要先了解,到底這些支出、這些貨幣都流到哪裡去,是誰把這些錢領走了?這些錢被誰收走了?
人們之所以會付錢,是因為公司完整解決他們的問題,所以,客戶別無選擇的、量身訂作的、能夠唯一完整解決他們的問題的常勝軍,就是能擁有穩定收入的公司。要擁有穩定獲利,須先壓倒性獲勝,有天時、地利、人和,卡位占據、先占先贏,血統純正 (經理人及大股東的年齡、學經歷、與其他公司的關係等),不是光有努力就行。
另外我們可以看財報收入的跨時跨物比較、找績效穩定超越平均、超越自己、努力擴張的公司,看現在這些公司當中,誰才是最能改進效率、越賺越多的賺錢大王。我們通常先是以ROE,也就是股東權益報酬率來看它的賺錢能力。股東權益報酬率就是稅後的盈餘除以淨值,也就是說它每一塊錢的資本能夠變成多少的獲利。

投資大師費雪和巴菲特均一致認為,投資股票其實是投資人才,因為聚才即聚財,而聚才的關鍵在公司治理制度 (就如同國家),人才為中興之本,人才能尋找效率、擴張版圖,財源廣進,愈挫愈勇,創新領導,解決難題,將不可能變成可能。投資其實是將錢交託給一流的領導,領導再聚集一流而忠誠的研發及開發人才,不必教他怎麼打全壘打,他自己就會追求全壘打,翻倍再翻倍。所以,買股票,其實是買人才幫你找利潤、找效率,能愈找愈多的為上選之才。在公司治理方面,是否有法人大股東監督、充裕的接班 (競爭) 人才、有效的創新變革、行銷開發、人資管理制度等,都可高下立見。目前在台灣公司治理制度最好的,首推台塑集團。股價 (每股盈餘) 要能翻倍,重點是領導人求勝的雄心氣度,及這個團隊的「效率改進能力 」是否優於平均 (加價能力是關鍵指標)。如果這個領導人是像王永慶那樣追求至善、胸懷社稷,能創新改變局面的王者,即使他學歷只有小學畢業也要投資他,反之如果這個領導人只會例行公事、安於現狀、人云亦云、怨天尤人,就不必看了。(想了解領導人,可從媒體上該領導人的發言、年報、他與其他公司的關係、別人與客戶對他的看法、甚至參加股東會去問他問題、看他的思路是否獨到...等)
有辦法有眼光的贏家老闆,能見解獨到、看到高利潤商機,領先創新,握有必勝利器,能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 (高階加值能力),不景氣也照樣賺錢,逐步實現客戶的願景,先勝再戰,藍海策略,不打混仗,研發服務導向,在市場上所向無敵,能把1塊錢當2塊錢用,持續改進效率,會愛惜榮譽,將ROE維持得很漂亮,將ROE至少控制在5%以上,進而以盈餘翻倍、20%以上的ROE為目標,絕不容忍ROE破底,因為ROE若低於5%,股東寧可去買債券,老闆要增資籌資就很困難。ROE是稅後盈餘除以淨值,也可代表每股盈餘成長率,換言之,買在好公司的淨值價就有了基本的保障,所以要看它的股價淨值比 (PB比)。最好是本益比低於ROE的100倍。此外,為避免投資到夕陽產業,營業利益率應高於10%,最好是有創新高。負債比率愈低愈好 (賺錢的公司自會減債),除了銀行業和不動產業,負債比不宜超過50%,以減少破產風險。內部人董監持股比最好大於50%。公司應是區隔客戶群的中流砥柱,不宜常做重大變革。
如果ROE是10%,意思就是說它10塊錢的投資可以創造1塊錢的收入,如果它的ROE有創新高,或是每年都在10%的高水準之上,居高不下,再看它的年報說明這些錢是怎麼來的,獲利目標是否實現 (這很重要),效率改進能力是否優於平均,以確認這家公司是否有必勝的商業模式,的確能占據到區隔客戶每年的支出流,甚至穩賺的贏家策略,連不景氣也穩賺不賠。還要再去研究,它是不是可以完整解決區隔客戶的問題,而受到區隔客戶習慣性的唯一愛用重用,並排除競爭者,不致流失客戶,另外也要看區隔客戶的需求人口、需要量、業務量、客單價是否有增加趨勢。區隔客戶可視為公司的策略夥伴,策略夥伴若不忠誠,公司難以立足。如果這家公司沒有必勝的無敵商業模式,業績再好也不紥實,可能撐不久,甚至會讓投資者賺小賠大。我必須強調,股價和股利的獲利關鍵在於公司每股盈餘的成長,而這成長又取決於生產端、客戶端、環境端的結煹改變,方為踏實。
在以前講到最會賺錢公司,首先都會講到國泰人壽保險,因為保險這東西是需要牌照的,它具有寡占性,而且在早期因為保險觀念沒有普及,所以有買保險的人很少,可是隨著人們教育和生活改善,對於風險意識提高,再加上政府的提倡,所以需要保險的人口就越來越多,因為想要買保險的人很多,能夠提供保單的就這麼幾家,而國泰人壽又是龍頭,所以國泰人壽非常賺錢。如同可口可樂,獨寡占優質商品的普及化造就了許多富豪。大家如果還記得,台股第一次上萬點的時候,是在1990年,那時候國泰人壽飆到上千塊,因為它非常有翻倍成長性,它派很多業務員去幫它收錢,大量地收到保費收入,再拿去投資房地產,房地產又大量翻倍增值,所以可以說是如日中天,財源廣進。如果是有業務員幫它行銷的公司,而且這個產品需求人口又是呈現一個從無到有的增長趨勢,那這家公司每年越賺越多錢,就很正常。因為需求的人口在增加,又有業務員像採果人一樣去採果子,越賺越多是理所當然的。
另外還有一種是像收費站那種的,收費站一定會有車子經過,只要他收費站開得越多,它就能收到更多錢,像便利商店就類似收費站,它每年每多設一個點就能夠多賺錢,(不能賺錢就撤銷這個據點),而它如果增加的每個據點都能夠幫他產生現金流的話,效率必大加改善,就像水管愈來愈粗、手臂愈來愈壯、車子愈來愈大,那每年現金流就必越來越大。每年愈賣愈多,愈賺愈多,愈陳愈香,愈走愈順,這就是我們要的好公司。
客戶關係也很重要,一家公司能夠長期穩定賺到錢,是因為客戶沒有流失,因為客戶不採用其他競爭者的產品,只買這家公司的產品,所以我們要看客戶與這家公司的關係是不是非常緊密,是否能排除競爭者,例如國泰人壽,因為它是要簽契約的,如果解約的話,客戶會遭受損失,會有很大的契約轉換成本,所以保險它成功地把客戶關係緊緊抓住。
而便利商店也是這樣子,因為便利商店就在住家附近,便利商店之間也不會距離太近,否則兩家將虧損,所以每個便利商店就好像對它方圓幾公尺內居民的收費站一樣,客戶關係非常穩固,因為客戶希望能夠就近便利來買到他需要的日用品。

或許我們有看到這家公司每年都能穩定賺錢,甚至越賺越多,的確有占據到每年客戶在日常生活的支出流,但我們又會碰到第2個問題,就是它的股價如果太高的話,即使有現金流進來,但還是不能達到10%。最好是我們能每年留意好公司,與它每年的配息比起來,可以達到10%的股利率以上,有閒錢就低價買入,不必等到湊足240萬。或是若剛好股價都太高,寧可等個一年半載,保留現金,等它降價,再分批買進。例如ROE是7%,若以淨值價打7折買入,7除以70,即得到折扣後的ROE是10%,若盈餘全部配現金給股東,就有10%的股利率。
好東西很快就會有人搶著買,使它股利率降低,或者有時候公司它可能有賺到錢,但因為要把獲利留在公司裡面做再投資或業務推廣,所以它股利不會發這麼多,有可能每股盈餘2塊,他才發1塊,這樣我們就沒有10%的殖利率。
不過如果它是一家有穩定收入而且越賺越多的好公司,它把配股利之外的錢留在公司裡面,也會使得它的淨值增長,而且以增長後的淨值再乘以10%的ROE,就會使它未來的每股盈餘又上漲,每股盈餘增加的話,每年配的股利也會越來越多,即使現在沒有達到10%的殖利率,總有一天他的每股盈餘和淨值翻倍,也會使它的股價翻倍上漲。所以如果有這種ROE高,或是ROE創新高,能夠期待未來會翻倍成長的公司,價格若能買在淨值價以下最好,例如淨值是20塊,如果是買在20塊以下,那也可以接近將來能夠達到每年10%的殖利率。雖然剛開始的殖利率比較少,可能只有5%,但因為每股盈餘能夠翻倍成長的關係,未來殖利率就可以達到10%以上。
一般我們買股票,除非是很幸運遇到股市大崩盤過後,而有10%的股利率,否則一般來講大部分看到是5%的股利率,因為以市場來講,超過5%就會吸引投資人買進,而價格上漲會使股利率下降到低於5%,低於5%就會有投資人覺得太貴而賣股票,因而使股票殖利率平均而言都在5%。
即使如此也沒關係,只要我們觀察到公司領導人很棒,且它的ROE有10%以上、營益率創新高,將來必定能夠使他的每股盈餘上漲,使他的淨值上漲、股價上漲,雖然以現在的股利和現在的成本價得到5%,再過個幾年以後股利增加、淨值增加,但成本一樣,就能夠達到10%股票殖利率的效果,這種方式應該是比較容易入手的。所以,公司能翻倍成長才是王道,與其投資在股利率10%但獲利將衰退的公司,不如投資在股利率10%但獲利將增加的公司。
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,公司難免有生命週期,或擴張後遇到瓶頸,除非是股王級的公司,否則最好見到翻倍就取本留半,先拿回本金,那無論公司將來如何都無所謂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歡迎回應